“不分期每天都面临着催收,还有可能会被起诉,所以分期是最好的办法。”该贴吧置顶的一则广告试图引导来者。
每家从事“反催收”的公司都会“修饰”自家业务。比如“债务整理”、“欠款管理”、“法律服务”。形式也不一样。有些公司指导电话投诉,有些开培训班,还有些帮人打官司。但最终,他们都会指向一项银行特殊业务——“停息挂账”,即欠款人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还款,但仍有还款意愿,可以和银行协商,对欠款进行分期,最长可以分成5年还款。期间,这笔债务不产生新的利息。
新京报记者发现,在某短视频软件上,共有461家机构在运营“债务重组”。记者曾循迹搜索到沈阳某反催收公司,其创始人被誉为“债务整理中国本地化创始人”。
该公司曾主打培训业务,在学员缴纳3980元培训费后,会被传授一套与银行打交道的话术。为了保证学员为真实欠款人,他们会查看债务人的征信材料,并对债务人进行里里外外的详细调查。
另一家反催收公司承诺,只要欠债人提供征信信息,他们就能根据账单提供建议,20个工作日内让欠债人拿到还款协议书,还能在网上查到分期方案。
还有反催收公司发来《委托协议》,提供咨询服务。服务分为协商阶段和仲裁阶段。简单来说,如果债务人没能通过与银行客服协商的方式达成分期还款的目的,则这些咨询公司将以代理人的身份帮助债务人上法庭解决问题。
涉及到收费,几家咨询公司给出的共同方案是,依照债务人欠款总额,按比例收取代理费。不过,在此之前,债务人要支付500元诚意金。
几家公司讳莫如深的是,与银行打交道的过程。他们均表示“银行有关系”,但至于是什么样的关系,则避而不谈。
新京报记者获取了一份某商业银行针对反催收行业的专项研究。
研究报告提到,近年来,随着社会经济增速放缓,尤其是受到新冠肺炎影响,部分企业和个人遭遇停工、停产,收入锐减,进而导致还款能力下降,陷入债务危机。
尽管央行、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号召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展期、续贷等方式给予企业和个人一定的支持,然而,这些机构的善举却被“有心人”当做恶意逃废债的挡箭牌。甚至有组织从中找到商机,成立“反催收联盟”,在各大社交平台公开传授如何利用疫情期间相关政策拖延还款。
他们以此谋利,悄然形成一个以“债务重组”、“信用卡退额”为名义的黑色产业链,同时教唆借款人恶意上访、投诉甚至民事滥诉,对司法机关公权力、公信力形成了蔑视和挑战,也埋下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群发性事件隐患。
“反催收联盟”的恶意投诉材料。受访者供图
该研究团队认为,反催收逐渐产业化,并具有公司化运作、线上推广、从业者由催收员“反水”的特征。
部分催收员“反水”进入反催收行业
在投靠“反催收”之前,张蒙有六年的催收经验。他学的是不沾边的土建专业,招聘时,催收公司看中了他的低人力成本和勤奋踏实。
这是一家专门为银行催收欠款的公司,位于沈阳的闹市区。接待处使用防盗门,进出输入密码并登记。此外,防盗门被用在每一个房间,使用者外出时会上锁。墙上是签约银行送来的红色横幅,强调“合规催收”。
“一说催收,想起的都是港台剧里那些要账的,挺危险,不还钱又喷油漆又砸东西。”该公司某部门主管柳俊(化名)说。事实上,这里的员工们被要求穿正装、白衬衣,端坐在工位上,保持商业礼仪。
张蒙还在的那会儿,催收员还可以灵活行事。上门找人、加微信、打电话,如果一个催收员想要回款,他需要做的只有——避免通信的死角。那时,国有银行支持催收公司,客户投诉很少得到支持。
但2018年后,催收行业发生了大转变。《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》以及《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(试行)》发布后,全国的催收行业都迎来了严监管。
“催收行业是本次扫黑除恶的重点,尤其是外包机构,很多被涉黑涉恶。”律师彭逸轩说。
严监管的态势下,一部分催收员流失到了其他行业。而剩下的催收员,面临的情况也大不一样。
现在,催收员一天的工作从上缴手机开始。交手机是银行的要求,作为乙方的催收机构没有选择余地,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客户信息泄露。这几年,客户信息泄露在催收行业发生过好几起,大多是反催收行业的人“潜伏”催收公司时获取的。